来中国航海博物馆
一览运河上的舟楫
感悟两千多年运河舟楫文化
时间:2024.05.16-2024.10.31
地点:中国航海博物馆 第二临展厅
吴国战船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古水道开凿邗沟。邗沟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水系中最早的河段。
▲春秋吴国王舟艅艎复原图
吴国在春秋时代拥有强大的水军和多类型的船只,史料载吴国战船有艅艎、大翼、中翼、小翼、楼船、桥船等。
▲“舟楫中国”特展中的春秋吴国大翼战船
“舟楫中国”特展中展出了一艘制作精良的春秋吴国大翼战船。大翼战船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种水上作战船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战船之一。大翼战船特点是船体修长,用人力推进,配备多名划桨手,所以航行速度快。
皇家御船
隋朝时期,隋炀帝命河工们开凿出北达涿郡,南抵余杭的大运河。为了巩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隋炀帝命船工制造了巨大的御用龙舟,巡游江南。
▲隋炀帝龙舟复原图
隋炀帝的龙舟共分为上下四层。最上层为皇帝专用,既有办公的朝房,也有休息用的卧室等;中间两层有多个房间,全部用丹粉、金碧珠翠装饰,雕镂奇丽,再用流苏羽葆、朱丝网络装扮,内外金碧辉煌;下层才是内侍、船工们的住所。
汴河客船
北宋时期,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清明上河图》正是绘画北宋汴京汴河两岸的场景,河中有众多客船和货船。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客船
“舟楫中国”特展中精选的汴河客船模型就是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客船图像制作而成。
▲“舟楫中国”特展中的汴河客船
在展的汴河客船总体较为宽大,船舷两侧都有相当大的窗子,通风采光十分充足。该船设有可升降的平衡舵,平衡舵转动时较为稳定,控制较为省力,对比同时期西方国家尚未使用初始船尾舵的情况,这一设计在当时可谓遥遥领先。
▲汴河客船结构图
官船漕舫
漕舫作为贵族、官员及文人骚客所用的内河游船,在京杭大运河上行驶近千年,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潜底船由于船体房间及空间较多,所以既可以供休息、吃饭,也供文娱活动。
▲《潞河督运图》中的漕舫
《潞河督运图》中绘有各式船只,其中有一艘引人瞩目的华丽船只,为督粮官所乘坐的督粮船,该船即是漕舫。
▲“舟楫中国”特展中的漕舫
“舟楫中国”特展中展出了一艘外形华丽、构造精湛的漕舫。此船整体造型修长,首尾上翘,仅船首设甲板,其余为船舱。船体三分之二的面积上设舱房,舱房四周均设有门窗,可自由开合。船设两柱桅杆,前为副桅杆,后为主桅杆,各设挂席帆、彩旗。
▲漕舫的结构示意图
运河漕船
漕船即漕运之船,指专门负责运送漕粮的舟船,又称粮船或运船。元、明、清三朝北方定都,各地粮饷、俸禄及宫廷消费主要通过水路调运至都城,漕船即堪此大用。
▲漕船模型图
▲漕船结构示意图
漕船吃水不深、载重量大且运输方便快捷,适合迂回曲折的北方河道。
▲两头节模型图
▲两头节的结构示意图
北方运河水道浅窄,复杂异常。为适应北方特殊河道情况,清代船工制造了两头节运河漕运船。两头节是一种船身非常狭长、吃水很浅的平底船,船身可以拆装成两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来运行或停泊,二者可以凭借索环和铁索来维系分合。其主要作用是在河道弯急的情况下,可以分体而过,之后再连为一体继续行进。
欲了解更多大运河舟船知识
快来中国航海博物馆
第二临展厅
『舟楫中国: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特展』
现场感受
大运河两千多年的舟船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车昕、樊进:《中国设计全集:卷15舟舆篇》
席龙飞:《中国造船通史》
席龙飞、龚昌奇、蔡薇:《中国古船图说》
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
END
来源 |中国航海博物馆 陈列展示部
图片 | 《中国设计全集卷15舟舆篇》《中国古船图谱》《中国古船图说》
原稿 | 李学茂
编辑 |唐一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