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宫廷片充斥着电视荧屏,看多了,便觉得皇家钟鸣鼎食,颐指气使,富有四海,威风八面,其乐何及。
其实,和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一样,皇帝穷得没钱花的时候比比皆是。
财政危机逼得皇帝变着法子弄钱花,鬻爵卖官便是其招数之一。
鬻爵
创立这种融资渠道的是汉初名臣晁错。他在《论贵粟疏》中提出“谷贱伤农”这一思想,认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造成的农业生产凋敝现象,主张实行“贵粟”政策,即提高粮价。
然而,提高粮价的资金哪里来,不必花大钱,只用一个虚幻而美丽的头衔——爵位,便万事大吉。“爵者,帝之所专,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多便宜的买卖。
晁错老先生似乎很懂社会心理学,知道脑满肠肥的地主们的消费层次已经到了开始追求精神享受的阶段了,于是,不失时机地推出满足他们欲望的“精神产品”,明码标价为皇帝卖爵位——“纳粟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一万石为大庶长”。
晁错的“卖爵贵粟”政策,可收“一石三鸟”之功效:一是国库足、财政富;二是税赋降、众人富;三是农民收入高,乐种粟。
汉文帝作为一代明君,从善如流,当即采纳晁错的建议,颁布“卖爵令”和“轻徭薄赋”令。此等顺天应人的政策实施后,果然国泰民安,开创了西汉“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卖官
东汉末年,汉桓帝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汉桓帝也是个穷皇帝,以致连建造宫殿都无钱。
汉灵帝有前车之鉴,不想再当穷皇帝,受晁错鬻爵的启示,终于想出了弄钱的好办法——卖官。
这些物质享受丰盛,又顶了一个爵位光环的财主们,并没有满足眼前精神贵族的现状,还想过一把“堂上一呼,阶下百喏”的当官瘾,就是要做一个实实在在有实权的官。
不过,汉灵帝是把卖官的收入装入私囊的鼻祖。他卖官,不但明码标价,而且还可以做到像现代的购物商场那样,有管卖的机构,有办公场所,完全公开进行,不遮不掩。
公元178年,东汉朝廷设立办理卖官鬻爵事宜的机构,办公地点设在一个名叫西邸的地方,而且明码标价:两千石的官,两千万;四百石的官,四百万;若品行好的,可以打五折,甚至三折。
号令一出,无官求官的,有官求升的,如蚁行蜂拥纷纷赶到西邸,与皇帝委任的“专卖”宦官砍价买官。
富人通常是现金交易,而且穷一点的还可办“按揭”,以官帽抵押,待当上官后以刮地皮的“创收”偿还“本息”。
司马直,司隶河内郡人,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被朝廷任命为冀州钜鹿太守。按照汉灵帝制定的规矩,花钱买官的,必须到西邸缴纳全款,而由朝廷任命的官则可以只缴一部分。
当时西园宦官考虑到司马直有清廉之名,而减免了三百万,可司马直仍然拿不出,怅然道:“我本是百姓的父母官,却反过来盘剥百姓来应付朝廷的索取,我实在不能干。”于是称病不就,朝廷再三催促司马直交钱赴任,司马直无奈赴任,行至孟津,留下遗书抨击卖官鬻爵之政策,然后服毒自尽。
好在汉灵帝还有点良知,他看过司马直的遗书后深感自责,下诏暂缓催缴修宫殿的费用(见资治通鉴卷56)。
司马直为了百姓,拒绝买官搜刮、高官厚禄,以死相谏,可以说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士大夫,纵观二十四史,这样正直的官员很少的,相反,蝇营狗苟之辈却比比皆是。
在汉灵帝时期,卖官这桩“生意”掌握在皇帝手里,彼时还没有科举制度,钱成了当官的入场券。
公元185年,表现良好,声名俱佳的崔烈官拜司徒。崔烈 贿赂后宫,总算500万搞到司徒一职。
宣读任命书这天,百官集会,皇帝亲临,皇帝对亲信说:“真后悔口松没有多要,此官可值1000万。”
后来崔烈也觉得惭愧,曾问儿子崔钧:“我位列三公,世人有何评价?”儿子说:“以您年轻时的英名,位列三公尚可,但今日此事,天下人很失望。”
崔烈忙问为何?儿子说:“人们嫌您铜臭味。”气得崔老先生挥起拐杖就要打儿子。从此,“铜臭”便有了典故。
钱多了,总得有地方存,于是汉灵帝在西园建了一个叫万金堂的金库,库房充盈,堆满金钱。
隋唐开启科举制度之后,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文采入朝为官了。
中国的文官制度是世界建立最早、最完善、规模最宏大、对社会影响最深刻的制度。中国的文官制度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从财政学的角度看,鬻爵卖官本质相同,即皇帝出售其垄断的政治资源增加收入,应对财政开支。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鬻爵卖官大有区别,鬻爵是满足富人想贵的虚荣心,而卖官则是官位的资本化,它涉及到权利的行使和利益的分配。
中国皇帝会鬻爵卖官,英国王室也擅长此道。有趣的是他们还可以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讨价还价。17世纪20年代初,一个男爵卖到373.18英镑,竟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这样的成交价便是砍价的证明。
但是,后来英国女王另辟蹊径,不再做这老买卖,而是创造出更先进的融资方式,建立了中央银行,发行国债,采用资金本位,开资本主义先河。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频道在选发时有删节、修整。)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联系邮箱:syh@cqcb.com